科研动态
News

这位“新村民”用艺术理念缝合渔村文化肌理
在洞头东岙顶村,有一位“新村民”:他揣着手绘的村落草图走街串巷,把村里的古井、石厝都画进了文旅蓝图里。他就是温州市首批文化特派员,来自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郑敬玉副教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是如何让海岛文化“活”起来的。
郑敬玉,温州市文化特派员、洞头区三级文化特派员组长,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艺术系副教授、系主任,美术与设计学院“未来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特派员对我而言,是使命更是担当。肩负文化特派员的身份,我的目标是深挖当地文化脉络,用艺术审美打造差异化乡村文旅,聚焦“一村一品”,以独特文化基因激活文旅产业,驱动长效发展。
东岙顶村地理位置偏但藏着股特别的劲儿:傍晚巷子里能听见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老人坐在石门槛上补渔网,手上的茧子比礁石还硬;石屋墙上三角梅缠着贝壳装饰;村口老树下,晒着的鱼干、海带随风晃悠,空气里全是咸鲜的海味。
最吸引我的是那些石头缝里长出的渔村故事,百年四合院石厝、古井、红石滩,老渔民采藤壶时展现的勇气与团结,都让我震撼。
通过文旅发展、村史文化等情况调研,我发现采藤壶是海岛渔民独有的生活习俗,流传着“买任何菜都能还价,唯独藤壶不还价”的俗语。经过与邱国鹰老师等旅游文化人的交流探讨,我们一致以为,藤壶呈现的不仅是美味,更是海岛渔民团结互助、坚毅果敢的精神面貌,是洞头渔民该有的文化底色。于是,我带领团队以“藤壶文化”为核心IP,规划设计了14个村域文旅艺术节点、1个海岛渔村艺术馆,以及“渔家福宴”等运营空间,让这份文化成为村子的独特印记。
千百年来采摘藤壶的过程,诠释着海岛渔民与大海博弈共生的对话。人与海洋是相依相存的关系,唯有敬畏,方能共生;唯有守护,方可恒远。我们要宣传好洞头先民在采掘藤壶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藤壶文化”,让游客感受洞头渔民“在风雨中扎根、于逆境中生长”的坚毅品质。
2022年,东岙顶村实施淡季旅游“小包团”以来,村里民宿业人流量得到极大扩展。村里推出的“厝边村宴”活动,以美食+民俗表演的形式吸引游客,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升级为“渔家福宴”,核心是围绕“福”字深化文化内涵。呼应余光中先生“洞天福地,从此开头”的赞誉,这句话不仅是对洞头的赞美,更是对其历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的深刻诠释。要让游客不仅享受味蕾体验,更能感受洞头的闽瓯文化与海洋底蕴,实现从“吃”到“文化体验”的升级。
“渔家福宴”的提出不是简单的更改名称,更是对“厝边村宴”的内涵及产业链的迭代;
产业链层面:联动村合作社、民宿、渔家乐等,形成“吃住行游”一体化体验,待整村形象升级后全新推出。
谋划了整村的文旅业态后,我们努力挖掘村里的“能人”参与业态运营。对已有的业态空间,从全村文旅发展角度进行整理,提高整村的艺术美感度,或者从业态链角度,协助推动村民自主创业。
资源整合上,得益于洞头多部门的大力协助与支持。我重点做好梳理与提炼,观念差异难免存在,我会从实践、学术、数据等角度审视方案。只要对群众有益的,对当地产业发展有利的,就大胆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尽量做到无愧于心。
2.从文字、影像、艺术装置、文创等多维度聚焦展示“藤壶文化”,形成文化阵地,唤起海岛渔民情感认同,增强村民凝聚力;
3.以“艺术+文化+业态”模式激活历史建筑,以强劲的地方文化属性,驱动文旅产业发展。
东岙村正在打造“全国首个活态化海岛渔村博物馆”,“活态化”体现在三方面:
1.将渔村生活、生产作业场景纳入整体博物馆内,将整村划分为藤壶文化、红色文化、渔业作业等多个体验片区,让这些片区随海洋潮汐,时刻保有新鲜的活力;
2.不断升级迭代“藤壶文化+”文创产品,不断更新“藤壶文化+”美食系列;
3.优化村里原有的采藤壶场景,让游客参与制作藤壶艺术品或美食,在互动中感受渔村生活的鲜活。
温大美院师生不仅带来了反映海岛渔民生产生活的水彩绘画作品,同时也带来了艺术创作思维。
环境设计系:开展“石厝再生运用”的空间改造设计方案创作,为村里创作艺术打卡节点;
服装系:以“洞头海岛、海洋、藤壶”为元素,创作了渔家厨娘服饰,得到了人民网的关注与报道。
团队的力量远远超越个人的力量。我们会从各自的文化特长、资源优势等角度展开协作。洞头本地文化特派员熟悉当地文化、民情与需求;我作为外来者,看事物的角度更加具有新鲜感和好奇感。两者形成互补,让海岛文化建设更精准、更有活力。
东岙顶村启动打造全国首个整村式活态化海岛渔村博物馆,这是国内首次将乡村博物馆扩张到整个村,我相信这能成为我国探讨以整村为博物馆概念的先河。此外,通过深挖 “藤壶文化”、盘活“百年石厝”打造的海岛渔村艺术馆,不仅能吸引游客感受洞头渔民逆境求生的团结互助精神,还可以成为洞头区深度挖掘并转译地方文化要素,驱动差异化文旅发展的强劲动能。
目前正和洞头区政协编著《洞头近现代建筑》,调研中发现大量珍贵文化遗产。未来计划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海岛历史建筑,通过产业导入、文化转译、功能升级等方式,K8凯发官网平台入口保护历史文化,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驱动当地文旅发展。
郑敬玉的速写本里,夹着石厝墙的纹路拓片,记着老渔民讲藤壶采摘的方言俗语。那些被他用铅笔反复标注的渔村角落,正慢慢长出新模样:废弃石屋改造成的艺术馆里,老渔网做成的艺术装置在风中轻轻摇曳;渔家厨娘穿着新设计的藤壶纹样围裙,把“福宴”的香气送上游客的餐桌;巷子里的石板路,刻上了藤壶生长的时光印记。
当游客捧着藤壶文创礼盒听阿婆讲采藤壶的故事,当美院学生和村民一起给石墙画上新彩绘,我们明白了:“活态化博物馆”,是让渔村的日子带着文化的温度,一天天鲜活地延续下去,让藤壶般坚韧的海岛精神,顺着潮声传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