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News

跻身链主的青岛炼化如何“氢”装上阵?
其中,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炼化”)、青岛海湾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一同入选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产业类别链主企业。
从大炼油切入新能源,国内首座工厂化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日前在K8凯发科技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建成投用。加上此前已建成的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与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青岛炼化已打通了“光伏制绿电、绿电制绿氢”新能源产业链。
下一步,作为青岛氢能产业链的核心企业,青岛炼化如何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为支点,打开城市绿色发展新空间?
作为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青岛早在2020年就正式发布了《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首次提出打造“东方氢岛”的战略构想。
作为青岛氢能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青岛炼化近年来在氢能生产、储存、加注各环节都有所突破。
2024年,青岛炼化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与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
今年7月,青岛炼化公司日出厂燃料电池氢已达约1500公斤,成为青岛市唯一能够生产燃料电池氢的区域企业,也是胶东半岛地区氢能供应第一企业;
同月,青岛炼化新能源布局迎来关键突破——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工业运行的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
该项目占地约60000平方米,装机容量7.5兆瓦,年可发绿电1670万千瓦时,相当于植树75万棵。与前期投用的桩基式水面光伏联动,成为目前中国石化规模最大的水面光伏电站。
其中项目采用三大创新技术:开发出抗盐雾腐蚀、抗藤壶附着的特制浮体与支架;研发出可抵御13级大风、适应3.5米潮汐落差的水下锚固系统;创新设计光伏板随潮汐同步升降结构。
这一项目打通了青岛炼化新能源产业链最关键的一环,形成“光伏制绿电、绿电制绿氢”的新能源产业格局。目前,青岛炼化正规划再拓展建设23兆瓦漂浮式光伏项目,进一步强化新能源供给能力。
事实上,作为中石化重点关注的新能源领域,青岛炼化的产业布局与集团的绿色转型战略高度契合。
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供给体系,启动“万站沐光”行动计划,计划到2027年建成光伏站点约10000座,以推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2024年,中国石化新能源供给量折标煤580多万吨,推动传统油气产业与新能源业务的协同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集团下属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石油化工行业首套30千瓦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已在河北投入运行,实现了“光—储—用”融合系统在石化行业的首次离网应用。
基于现有布局,青岛炼化计划凭借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成果,建设工业规模海水制氢示范项目,实现“光伏发绿电、海水制绿氢”的闭环。
同时,将现有加氢站升级为全国首座海水制氢加氢站,助力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实现绿氢交通,建成绿氢港口。这一布局将强化青岛在绿色氢能领域的领先地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