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News

澳大利亚南部近200头南露脊鲸大规模回归
这里不仅是南露脊鲸的重要栖息地,也是许多海洋生物的繁殖和觅食场。每年,南露脊鲸会从南极海域迁徙至此进行繁殖和哺育,成为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除了鲸类,南澳海域还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海豚、海豹、各种鱼类和珊瑚等。得益于大澳大利亚湾等保护区的建立,南澳海域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鲸类保护区之一。
每年,成群的南露脊鲸会从南极的觅食区迁徙到南澳沿海,进行繁殖、产仔和哺育。由于它们的迁徙路线较为固定,南澳海域成为它们最重要的繁殖场之一。过去几十年里,南露脊鲸曾一度因为商业捕鲸活动濒临灭绝。幸运的是,自1935年开始,这一物种受到了保护,种群数量逐渐回升。但是这一恢复过程并不容易,尽管近年来鲸鱼数量有所回升,但它们的繁殖成功率仍面临许多挑战。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注意到最新的媒体报道,今年,近200头南露脊鲸的现身了。对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久违的好消息。
不过,尽管这一现象被看作是物种恢复的积极信号,它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生态挑战,尤其是藻华现象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威胁。简单来说,南澳海域的鲸群虽在恢复,但仍面临着不小的风险。
仔细看!南露脊鲸鼻子上的这些白色或黄色的粗糙斑块,叫做胼胝体(callosities)。这些胼胝体其实是鲸鱼皮肤的角质增生,上面寄生着一种叫做“鲸虱”的小型甲壳类动物,以及一些藤壶。更有趣的是,每头鲸鱼的胼胝体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因此,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拍照来识别和追踪每一头鲸鱼,这对于研究它们的迁徙路线、寿命和种群数量至关重要。上图是一头南露脊鲸。图片来源:NOAA Fisheries
2025年5月20日发表于《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周边温带海域也是座头鲸频繁产仔的重要区域,而且母鲸和幼鲸在产仔后仍继续向北迁徙。上图:上图:该研究记录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新生座头鲸的分布图,包括209例观察记录。图中,圆圈代表对活体母子对的偶然观察,方块代表搁浅事件。粉色标记表示有证据表明近期出生的记录。研究区域的北部边界为当前公认的产犊地限制(西澳大利亚的西北角约南纬22.5°和东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湾约南纬28°),由虚线标示。蓝色阴影区域表示Gales等人(2011)定义的西澳大利亚、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种群的“繁殖地”。除了地理位置的南部限制外,没有观察到新生儿的南部限制。研究区域内的所有管辖区,包括新西兰(NZ)、新南威尔士州(NSW)、维多利亚州(Vic)、塔斯马尼亚州(Tas)、南澳大利亚州(SA)和西澳大利亚州(WA)都观察到新生儿。北领地(NT)和昆士兰州(Qld)位于研究区域范围之外。图源:McPhee-Frew, Jane, et al.(2025)
今年的座头鲸繁殖季节,南澳海域的观察数据令研究人员兴奋不已。根据弗林德斯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克莱尔·查尔顿(Claire Charlton)博士的报告,今年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接近200头南露脊鲸,尤其是在“头部湾”(Head of Bight)等繁殖场,母鲸和幼鲸的数量创下了自201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查尔顿博士表示:“我们看到鲸鱼数量回升,这表明它们的恢复仍在继续。”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自从南露脊鲸在20世纪经历过近乎灭绝的局面后,它们的恢复一直是保护科学的重要目标。尽管鲸鱼数量逐步回升,但这一过程依然缓慢且充满挑战。鲸鱼的回归,尤其是它们习惯性地返回同一繁殖地,反映了物种对于栖息地的依赖性。
不过,尽管鲸鱼数量的回升让人振奋,但南澳海域的生态环境并不完全乐观。特别是藻华现象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藻华是海洋中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它会导致水质变差,并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近期,南澳的藻华事件已经造成了一些海洋生物的死亡,尽管这些死亡案例并未直接涉及到座头鲸,但对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豚和海豹的影响不容忽视。
▲上图:米氏凯伦藻对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具有毒性,并且可能在人类中引起类似过敏反应的症状。人类若暴露于这种藻类,包括吸入含有藻类颗粒的空气,可能会导致呼吸道和眼睛的刺激,或者出现皮肤红疹;误食则可能引起胃部不适或类似流感的症状。此外,米氏凯伦藻在不同浓度下都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海洋生物死亡事件。上图来源:南澳大利亚州环境保护局(EPA)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座头鲸并不依赖南澳沿海的食物资源,但藻华现象对其他物种食物链的影响仍可能间接影响到鲸类的生态环境。海洋生物之间相互依赖,藻华对鱼类资源的减少最终可能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除了藻华,气候变化对南澳海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海洋热浪的频繁发生正在改变鲸鱼的觅食条件,进而影响它们的繁殖成功率。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虽然可能对某些物种有利,但对于南露脊鲸这种依赖较暖水域的物种而言,却带来了新的压力。
▲上图:这张照片是2024年7月在澳大利亚东部新南威尔士州纽卡斯尔拍摄的一头座头鲸幼崽,其身上有不明原因的伤痕。这些图像用于确认幼崽的年龄。据报告,除了这些伤痕,这次观察没有其他异常,也没有幼崽未能存活的迹象(例如后续的搁浅)。图片来源:Dominic May, CoastXP。论文出处:McPhee-Frew, Jane, et al.(2025)
至于南露脊鲸,根据长达30年的数据,南露脊鲸的种群数量在2346~3940头之间,仍然远低于捕鲸前的水平,只有大约16%~26%。
更严重的是,自2017年以来,鲸鱼幼崽数量的下降表明,繁殖成功率正面临下滑。
此外,南露脊鲸的繁殖行为也给物种恢复带来了更多变数。研究人员发现,母鲸往往会回到自己出生时的地方进行繁殖,这种“出生地记忆”使得它们对栖息地的依赖变得更加明显。如果这些繁殖场所受到环境变化或生态压力的影响,母鲸可能就无法继续按时返回,导致繁殖率进一步降低。
南澳座头鲸的回归,固然是物种恢复的积极信号,但它也揭示了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单纯依靠局部的保育措施已无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深远影响。海洋热浪、藻华、栖息地压力等因素正共同作用,影响着鲸类及其他海洋物种的生存。
因此,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未来的保育措施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区,而应该更多考虑到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制定出有效的生态保护策略,成为了保护南露脊鲸及其他海洋物种的关键。
例如,南澳当地的藻华现象,虽然尚未直接威胁到鲸鱼,但对于其他海洋哺乳动物的影响已引起了担心。未来,科学家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藻华与鲸类的关系,尤其是它们是否通过间接的食物链影响,最终影响到鲸鱼的繁殖与生存。如何平衡保育措施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应对海洋生态的多重压力,仍是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2600万年前 “迷你杀手鲸” 现身澳洲!两米长却像鲨鱼捕猎,化石改写进化史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聚焦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以科学视角解读海洋等生态系统奥秘,记录前沿研究与自然保护实践,提供学术服务平台,助力中国科研人员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从神秘的深海生物到脆弱的珊瑚礁系统,从极地生态到可持续渔业和陆地生态系统,从环境法前沿到塑料污染谈判、以及即将生效的BBNJ……我们致力于呈现大自然的壮丽与危机,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公众参与与科学保护。
我们追求最新、最快、最前沿,对读者有价值;不人云亦云,不辜负读者阅读时间。关注我们,探索蓝色星球的未来!